《新华日报》通版专题报道苏北发展研究院近期研究成果-淮安学院 _ 淮安大学城

淮安学院

《新华日报》通版专题报道苏北发展研究院近期研究成果

2016-08-18 22:34:55 来源: 淮阴工学院社会科学处 点击:

8月17日,《新华日报》在专版位置以《植根苏北 聚焦苏北 助力苏北》为题通版刊发长篇通讯,专题报道苏北发展研究院近期围绕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即淮阴工学院校长李北群的《彰显淮安教育品牌特色》,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戚寿余等的《淮安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苏北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刘旺洪等的《把淮安打造成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苏北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远鹏等的《淮安打造台资高地升级版的思考》。上述研究成果把握问题准,研究视角新,对策建议实,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文章附后)

苏北发展研究院是依托淮阴工学院,联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协同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5市社科研究机构,以服务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特色,以开展决策研究与咨询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智库类研究机构。该院成立于2015年2月, 2015年4月被列入江苏省社科强省计划,2016年7月获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成立一年多来,苏北发展研究院聚焦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凝练形成了苏北区域发展战略、苏北经济发展与转型、苏北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苏北地方文化4个研究方向,汇聚了近40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现将相关报道转载如下:

彰显淮安教育品牌特色

李北群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早在科举制实行之前,淮安就设有私塾、乡校。隋唐后,淮安重教兴学之风更是日渐盛行。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众多光照千秋的历史文化名人,千古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和枚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一代伟人周恩来更是淮安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他少年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淮安教育的底蕴所在、文脉所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安教育薪火相传,优先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是基于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淮安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打造“学在淮安”品牌。这一宏伟目标体现了长远的战略眼光,对放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塑造淮安教育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二五”以来,淮安围绕打造“学在淮安”品牌,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了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在苏北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八个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之一。淮安教育逐步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十三五”时期是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淮安教育必须以“四个全面”统领全局,将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将立足市情与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经验相结合,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为前瞻的理念、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具担当的精神,进一步丰富“学在淮安”内涵,大力彰显人人学有其所、人人学有所得、人人学遂其愿的“学在淮安”品牌特色,全面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跨越。

人人学有其所,呼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普惠教育的期待

人人学有其所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普及性、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教育对社会成员以及个人一生的覆盖性等三个方面。

普及性。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幅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科学配置各类教育资源,显著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充分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不断健全扶困助学体系,让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完整性。构建更加完整、更加规范、更具特色的教育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和谐发展,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覆盖性。建立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人性关怀的特殊教育、面向实际的职业教育、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服务大众的社会教育,实现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全覆盖、对个人一生的全覆盖,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人人学有所得,呼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待

人人学有所得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的优质性、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的适切性等三个方面。

优质性。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积极构建富有淮安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均衡性。加强分层分类指导,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按照省定标准,积极推进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师资配备、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适切性。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人人学遂其愿,呼应人民群众对开放多样教育的期待

人人学遂其愿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开放性、选择性和合意性等三个方面。

开放性。扩大教育开放,汲取国内外创新教育资源,形成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彰显淮安教育的包容特质与独特魅力,放大教育品牌的辐射功能,不断扩大淮安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选择性。面对千变万化的需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姿万态的环境,坚持革故鼎新,大胆探索,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多样的教育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要,增强教育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淮安教育的贡献度和保障度。

合意性。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强化政府承担优先发展教育的公共责任,营造尊师重教、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办符合人民意愿的优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淮安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李北群 淮阴工学院院长,苏北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把淮安打造成

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刘旺洪 丁 宏

淮安要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在集聚力、辐射力、吸纳力和影响力上有显著提升。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推进淮安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电子商务服务业打造成淮安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淮安市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为淮安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持。

淮安建设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一是教育资源。淮安拥有7所大学,43所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大部分都设有电子商务专业或相关方面的专业,为电商行业提供了人才培育基础,满足电子商务全产业链中人才需求。二是区位优势。淮安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处,地处苏北中心位置,已形成了一个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水陆空并举的交通网络。未来五年,淮安将跨入高铁时代,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三是物流服务。依托淮安的区位优势,已有多家知名快递物流公司入驻淮安,并且大部分在淮安设立区域分拣分拨中心,为淮安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服务;同时淮安机场的航空快递业务取得较快增长,为淮安成为区域快件集散中心打下基础。四是成本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淮安在劳动力、土地、厂房建造及租赁价格、水电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保证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空间。五是基础配套。近年来淮安充分运用“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强化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电子商务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

淮安建设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需要树立明确的战略方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促进流通现代化、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重点打造江苏省电子商务物流中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集聚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将淮安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辐射度高的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为“跨上新台阶、建设新淮安”作出积极贡献。

淮安建设苏北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将从以下重大任务进行着力:

一是加快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结合淮安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企业发展规模,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型平台企业,以此为依托,加速对产业上下游环节的整合,有效拓宽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的发展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平台化转型,以淮安市酒店布草、教学具、洪泽湖水产等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发展集推广、交易、物流、支付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本地化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引导“淮安大米网”“康乃馨”等现有第三方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向专业化发展,转型为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

二是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用电子商务促进流通现代化,鼓励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鼓励新亚商场、万达等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建设开办网上商城,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淮安综合大市场等发展“电子商务+现代仓储+实体展示”的新模式,引导“义乌创达小商品市场”建设现代区域性仓储集散中心和电子商务城。努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淮钢、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整合上下游资源,融合业务流程,提高专业化生产制造能力,发展网络定制产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尽快出台淮安市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政策突破和业务模式创新,解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瓶颈。利用淮安综合保税区和淮安机场空港产业园的优势,发挥全球贸易通淮安服务中心、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跨境电商服务作用,推动全市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淮安市企业加强国际国内电子商务交流融合,支持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或与境外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境外设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仓储物流、客户服务体系,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完善仓储物流,加强快递服务支撑,创立自有品牌。

四是促进电商集聚发展,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形成“双核驱动、分业集聚”的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发展载体,实现区域电子商务资源的集聚与协同发展。完善电商物流配套体系,以降低成本和节约时间为核心,依托淮安区位交通优势,优化物流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快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社会化物流体系,构建面向长三角、覆盖全省的城市快递配送网络。

五是完善政策保障,加强人才支撑。将电子商务产业列入淮安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保障、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资服务、电商融资、经营用地、人才引进和培育、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和配套政策。加大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素质、有丰富电子商务大型团队运营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刘旺洪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苏北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丁 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淮安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戚寿余 黄克清

突出产业提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根本,是县域经济崛起的“脊梁”,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产业提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所突破。重点是:(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设施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通过“互联网+”创新现代农业新形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2)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盐化工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以“4+2”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3)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以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内生动力,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着力培育更多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推动全民创业,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彻底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短板。重点是:(1)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支持有实力民营企业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深入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更多的有志者投身创业大潮,最大限度激发民力、激活民资。(3)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者创办各类企业、非正规就业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健全扶持政策体系并全面落实各项农民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优化布局镇村体系,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优化布局新型镇村体系,努力探索形成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典型示范、适宜推广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重点是:(1)构建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尽快形成以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中等城市为骨干,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和一般镇为基础的协调分布、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结构。(2)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机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3)坚持“产城融合”原则。加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产业与城镇、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城镇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就业支撑。

推动均等共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

着力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重点是:(1)加快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同质化。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城镇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实现客运班车村村通;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同步实施,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数字化改造。(2)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社会事业资源均衡化。(3)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基本养老制度,完善城乡医疗等保障制度,加快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化。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是关键。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解决经济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完善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1)不断简政放权。扩大县级自主权,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事项外,向县区下放审批权、管理权和执法权,给予县域经济最大自主发展空间。(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障机制,赋予农民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产权投融资平台,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扩大金融服务对乡镇和行政村的覆盖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4)改革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县域工业集群,实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优先的绩效评价;对于县域农业集群,实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对于县域生态集群,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

(戚寿余 淮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克清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苏北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

淮安打造台资高地升级版的思考

张远鹏 徐 清

淮安台资经济发展起步于十年前,如今,电子信息、盐化新材料等多个产业的“领头雁”均是知名台企,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淮安台资优势产业的代表。目前,台资在淮安市吸收境外投资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淮安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全市台资企业已近1200家,其中涌现出多个上亿美元的大型台企项目。台资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向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产业链环环相扣、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良好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载体承接台资企业转移、加快台资产业集聚的主阵地功能不断增强。

淮安台资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

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现有台资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对今后发展台资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看到,淮安具有进一步发展台资经济的良好基础和政策优势,2014年11月国台办同意淮安市设立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2015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支持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台资企业在淮安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官方联系中断,当前两岸局势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和大陆劳动力、土地、环境等成本上升的影响下,台资转移将对大陆吸引台资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淮安要继续发展台资经济,必须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力打造淮安台资高地的升级版。

淮安打造台资高地升级版的总体思路

淮安要进一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抢抓国家战略和我省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新机遇,开拓淮台交流合作的新空间,充分发挥台资高地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功能,用好国家和省里的各项支持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将淮安的要素和产业优势与台企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承接台资产业转移和加速现有台资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以开放创新引领淮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共同迈向中高端,不断丰富台资高地建设的内涵,提升台资高地建设的水平。

淮安打造台资高地升级版的建议

第一,结合淮安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吸引台资。深入开展农业合作,将台湾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淮安的农业优势对接,加强品种和技术的引进,重点建设好台湾农民创业园。深化先进制造业领域合作,抓住大陆首个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落户淮安的机遇,在信息终端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加大引进台资的力度。加强淮台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互补,打造淮台合作的新亮点。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利用台资,推进两岸文创产业合作,争取更多台资企业的区域性总部以及功能性机构设在淮安,积极引进台资金融机构。

第二,支持台企转型升级,打造台企创新发展高地。结合大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台企更加注重研发创新的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技术、功能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新平台,汇聚台湾更多的人才和高端科技资源来淮安,让两岸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在淮安得到转化。进一步引进和利用国内的研发平台,推动企业和院校的无缝对接,为台资集聚和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扩大淮台中小企业合作,探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鼓励原来以出口为主的台资企业着眼大陆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品牌,帮助他们建立国内营销渠道,逐步扩大在大陆市场的份额。

第三,进一步发挥和扩大淮安优势,打造台商投资环境高地。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特别是淮台直航的优势,彻底打破淮台交流合作的瓶颈,降低商务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淮安对台商的吸引力。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相关产业的台商来淮安投资。打造101%服务升级版,建设好江苏省台商服务示范点,不断完善和提升台商生活配套,为台企台商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第四,加强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打造两岸交流交往高地。办好台商论坛、“台湾·淮安周”等现有的各种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影响力。着力打造新的交流平台,推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合作。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和基层的交流互动,促进园区间的结对合作。加强青年交流,搭建青年人才发展平台,培养一批青年高端人才,支持台湾青年来淮就业创业。发挥“台商学院”和“台资经济研究中心”的教育、科研和智库功能,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台企转型发展。

第五,积极争取一些在其他地区先行先试的成功做法在淮安得到及时复制推广。学习借鉴自贸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经验,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试点。从中长期来看,淮安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争取设立两岸合作试验区,从而通过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淮台合作,使淮安持续走在两岸合作的前列。

(张远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苏北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徐 清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mp3/pc/layout/201608/17/l8.html


  • 校园
  • 考试
  • 教育
  •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