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联“淮安地域文化研究调研点”研究人员调研淮安市域重要治水工程-淮安学院 _ 淮安大学城

淮安学院

省社科联“淮安地域文化研究调研点”研究人员调研淮安市域重要治水工程

2014-06-23 22:07:16 来源: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

近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获批的省社科联“淮安地域文化研究调研点”负责人、党委书记安宇教授带领高教所、党委办公室、图书馆、传媒艺术系等单位的有关人员调研淮安市域的重要水利工程。调研组先后参访了江苏灌溉总渠管理处、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省淮沭新河管理处等地。

在江苏灌溉总渠管理处,调研组首先参观了该处建立的“淮河安澜展示馆”。工作人员热情、详细介绍了淮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淮河治理重要事件、人物,治水工程的模型和相关的文献、文物以及介绍淮河的3D影片。随后,调研组实地考察了规模为亚洲最大、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各自独流的淮安水上立交(又名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

在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三河闸管理所,薛松所长带领大家参观了刘少奇下榻处、乾隆阅示高堰题刻以及镇水铁牛等重要景观、文物,介绍了《三河闸规划设计提要》、《三河闸工程主要技术指标》等工程建设重要文件,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画报》封面刊登的《根治淮河的第三期工程——三河闸》,以及“人山人海的施工现场”、“万众欢腾的开闸放水仪式”等珍贵照片,使调研组更加深刻地认知了三河闸在整个国家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

在省淮沭新河管理处,该管理处办公室肖怀前主任带领调研组一行参观了淮阴闸和杨庄闸。淮阴闸是国家“分淮入沂、淮水北调”的主体工程之一,建成于1959年。该闸承担排洪、灌溉、调节航运水位以及为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提供生活饮用水任务。杨庄闸位于淮安市西北约5公里处,是废黄河入海道的控制工程之一,该闸始建于1936年,在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于1952年由苏北水利局实施修复,一直使用至今。

历史上,淮安本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800多年前的黄河“夺泗入淮”,大水的冲击和泥沙的淤积,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河道淤塞,湖泊兴替,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水、旱、蝗、风灾频繁,到新中国建立之前,“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已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十年到有九年荒”的贫瘠之地。自明代开始直到今日,淮安一直是国家治水重镇。明代潘季驯“蓄清刷黄、束水攻沙”治理黄河、淮河和清代康乾时期的河、淮、运并治,都是以清口(今日之淮阴枢纽)为中心展开的;新中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淮安市域亦为工程重镇。加固洪泽湖大堤,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开辟入江水道,淮水北调、分淮入沂,修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并共用一堤)等等,彻底根治了淮河水患。淮安风调雨顺,又成了鱼米之乡、国家粮仓。调研组认为,波澜壮阔的治水工程、艰苦卓绝的治河活动和“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为代表的治河智慧,是淮安地域文化形成的重大因素,是与苏南“小桥流水人家”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应该加以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作用;治水文化是淮安地域文化研究的最重要主轴之一,应该成为研究淮安地域文化的新视角和新领域。

本次调研是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省社科调研点后的首次实地考察,重点是调查淮安市域重要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丰富了学校地域文化研究资料。通过调研,与江苏灌溉总渠管理处、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省淮沭新河管理处三个单位建立了联系,为后期开展协作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校园
  • 考试
  • 教育
  •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