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二)-淮安学院 _ 淮安大学城

淮安学院

第二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二)

2014-06-30 23:49:24 来源: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

实施“七项工程” 开启建设高水平 特色化 创新型高职名校新征程

党委书记安宇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5年,学校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强化特色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全力推进“七项工程”,全面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开启建设高水平、特色化、创新型高职名校新征程。

一、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策应经济与产业发展,拓展人才培养新途径。认真分析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跟踪、贴近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调优专业生态,做强专业特色,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新途径;积极拓展“3+2”本科教育合作专业及招生人数,提升办学层次;开展“3+3”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积极拓展办学空间。

完善产学合作培养机制,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机制,着力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根据院系自身特点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各专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推进“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构建“寓研于教、以研促教”的培养模式。

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切实处理好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的关系,着力开展以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专业集群合力。结合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任务的推进,加大对校级专业群的资助力度,强化专业建设的绩效考核,保证建设质量;规范开展重点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各专业的协调发展。

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着力发挥科技平台作用。要新建一批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市级、省级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通过科研带动教研,教研促进教学,切实把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各项科技服务平台办成集师资培育、实践教学、技术培训、科技开发、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科研、教学基地。

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先行突破。以科技服务平台为抓手,固化智慧农业、教育装备业、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应用研发特色,量上要保持科研经费年均600万元以上,完成各级科技项目150项,质上要推出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技成果,力争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以上、专利不少于60项,实现国家级基金项目和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确保学校科研实力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全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资源整合,加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应用开发研究,加大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持横向科研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培训年均15000人次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智力支撑。

三、扎实推进人才引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精心打造立体人才队伍。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能力与“双师”素质为核心,继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123工程”。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内在活力。要加大各专业领军人才与高层次教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不断集聚专业高端人才,努力形成优势专业领域的人才高峰。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通过定点、定向培养,努力实现国家级名师工程有所突破。要主动关心、爱护青年教师成长,切实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要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工程实践培训,切实提升广大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加大“博士工程”、“国际化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努力造就一支创新意识强、业务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才俊。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校内外培训与境外研修,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切实加强优秀团队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重点专业、实训基地、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等为依托,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与技能竞赛团队。采取向国内外高校派送访问学者,联合名校、名师、名科技团队等举措,探索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培育一批有明确应用研究方向的科研骨干,打造一批市级、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四、稳妥推进管理改革工程,努力建设创新型学校

积极建立健全开放办学体制。遵循现代职教发展规律,积极构建面向国际、国内、社会和校际的全方位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积极深化二级管理运行机制。开放培训资源,拓展办学资源共享的广度与深度,全面提升开放办学的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院系部二级管理条例》,建立扁平化结构的学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充分调动院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院系部有教学单位向办学实体的转变。完善二级教代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教授在院系管理中的监督作用,逐步提高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焕发办学活力。

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探索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资格的评审向岗位职务的聘任、由论资排辈向竞争激励、由指标控制转向结构比例制约的新路径。

积极完善绩效分配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将教职工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合理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充分激发优秀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的工作热情,使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五、深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持续壮大学校软实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文化。要在彰显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深入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文化使命,走特色强校之路。要在提升办学理念上功夫,研究确立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要在弘扬淮信精神上下功夫,不断丰富淮信精神展现手段与宣传方式,全力推进学校精神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切实提升淮信精神的引领与辐射作用。要在培育文化品牌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构建大学文化品牌体系,打造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

融入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要充分吸纳地域文化教育元素,深入挖掘淮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要努力形成地域文化研究优势,依托江苏省社科联社科调研点,整合研究资源,形成研究特色和比较优势。构建地域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体系,让学生接受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

融汇先进优秀的行业文化。要在推进行业文化进校园上做足文章,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行业文化,将行业价值观、先进的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渗入专业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要在强化专业教育的文化融合上铆足干劲,建立突出文化育人的课程标准,规范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促进文化育人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要在打造职场化的学习环境上下足功夫,加强工业中心、实验实训室等场所的职场化建设,努力让实训场所既体现专业特色又深具文化意蕴。

六、大力实施智慧校园工程,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做好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以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为主要技术路线,将信息化深植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构建智慧校园。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推进合作教学。举办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与微课开发大赛,组织教师自主或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用教学软件。全面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专业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图书资源库,积极运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展系列培训,用信息化支撑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网络课程学习服务。

七、继续实施服务保障优化工程,切实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加快制定、完善各类服务规范和标准,推进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稳步开放校内经营性市场,努力扩大校内服务性市场;不断加大向外拓展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推进人文关怀,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积极拓展面向全体师生的人文关怀渠道,,建立健全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理咨询制度和联系制度,将慰问和谈心活动落到实处,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强化管理效能建设。持续开展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落实首问负责制、AB岗服务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服务制度。严格督查机制,加强考核力度,促进管理服务质量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提升。


  • 校园
  • 考试
  • 教育
  • 时政